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中清論文發表會議程表(計兩日)


中清論文發表會議程表2012/07/26
   

第一場
13:30-14:2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賴文
論 文 題 目: 重繪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
    人:陳立昇
 14:25~14:35
休 息 時 間

第二場
14:35~15:30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關福龍
論 文 題 目: 建構衛斯理神學思想系統(以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系統)21世紀的關聯性
    人: 廖光儀
 15:30~15:40
休 息 時 間

第三場
15:40~16:3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黃頌竹
論 文 題 目: 雷茲談法律與道德間的關係
    人: 趙曉傲
16:35~16:45
休 息 時 間

第四場
16:45~17:40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任向前
論 文 題 目: 尼采的早期著作中的文化思想之探討
    人: 黃頌竹
17:40~18:00
休 息 時 間
18:00~20:00
晚 宴





中清論文發表會議程表201/07/27


第一場
09:00-09:5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陳立昇
論 文 題 目: 關於德沃金正解論題的一個誤解
    人:楊蕙諼
 09:55~10:05
休 息 時 間

第二場
10:05~11:00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廖光儀
論 文 題 目:  Darwall論道德規範性-何謂「第二人」立場
    人: 江承緯
 11:00~11:10
休 息 時 間

第三場
11:10~12:0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杜蕙伶
論 文 題 目: 論許洛德對太少理由論證之回應
    人: 趙曉傲
12:05~13:30
午 餐

第四場
13:30-14:2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李宗憲
論 文 題 目: 定義傾向:機率方法的可行性
    人: 張瑞祥
 14:25~14:35
休 息 時 間

第五場
14:35~15:30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江承緯
論 文 題 目: 雷茲論法律的有效性
    人: 張瑞祥
 15:30~15:40
休 息 時 間

第六場
15:40~16:35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 銘源
論 文 題 目: 普遍性問題與認知表現測試
    人: 楊蕙諼
 16:35~16:45
休 息 時 間

第七場
16:45~17:40
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共同討論15分鐘
    人:何明諠
論 文 題 目:史密特論空間與秩序
    人: 李宗憲
17:40~18:00
閉幕

發表論文全文下載

***若全文預覽呈現亂碼,請下載後再觀看

[清華]
賴文 重繪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
大綱(7/20更新)  下載(7/20更新)

任向前 尼采早期著作中的文化思想
大綱  下載

何明諠 史密特論空間與秩序
大綱  下載

廖光儀 關於道德規範性問題
大綱  下載


[中正]
蕭銘源 普遍性問題與認知表現測試
大綱  下載

李宗憲 傾向的哲學問題:機率進路的可行性辦法
大綱  下載

杜蕙伶 論許洛德對太少理由論證之回應
大綱  下載

黃頌竹 拉茲談法律與道德間的關係
大綱  下載

陳立昇 關於德沃金正解論題的一個誤解
大綱  下載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中正.關福龍]論文大綱 建構衛斯理神學思想系統(以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系統)與21世紀的關聯性

1 建構衛斯理神學思想((以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的需要:
雖然約翰衛斯理并沒有書寫其基督宗教的系統神學思想的書,然而從他的講章,日記,聖經註釋,書信等我們卻可以知道其神學系統的思想,而幫助我們為何其思想可以如此的帶來的能力。故此中文世界也應該效仿英文世界來建構一個合乎中文世界或中文基督教會的衛斯理系統神學思想。讓我們也可以經驗其思想對21世紀的中文世界帶來不一樣的時代革新。 

2    衛斯理神學思想(從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對18世紀英國社會的貢獻
從宗教哲學角度,許多基督徒思想家(神學家)都表示英國可以免去法國的流血的革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8世紀衛斯理神學思想所帶來的基督宗教信仰的復興有關。一個具體的說法,就是當時候因為約翰衛斯理所帶來的思想和運動,原本是大約7個家庭就有1個酒家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當時候人們有很多都有酗酒的問題。而通過這個思想的洗禮和其運動的革新,人們解脫了這個惡習所帶來的破壞。 

3    衛斯理神學思想(以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的核心價值和內容
約翰衛斯理在當時候的社會提出時代性的需要,從他所瞭解的基督信仰思想合乎了時代的需要。-衛斯理思想的應對時代的力量。雖然有人認為約翰衛斯理不是一個神學思想家或神學家,然而他的行動和思想卻實在是帶來出心靈的更新,行為的更新,當然也是一個實務行為的更新和轉化,最後帶來很多的改變。 

4    衛斯理神學思想(以聖經為本的哲學思想)對21世紀世界尤其中文世界可以帶
來的道德革新 處在21世紀這個后現代主義時代,解構時代與約翰衛斯理思想的精神如何可以
幫助我們現在時代的人,改變道德,革新社會-今日如何可以從衛斯理神學思想從幫助我們看如何應對這個時代道德淪喪的問題,后現代反傳統的挑戰。

參考文獻
Wesley, J.(1831/1998).Works of John Wesley (seven volumes) edited by Thomas Jackson. London: Baker Book House.
Explanatory notes upon New Testament & Old Testament. 
約翰衛斯裡講章。 http://wesley.nnu.edu/sermons/alpha.htm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中正.江承緯]論文大綱 雷茲論法律的有效性


法律的有效性是法律哲學中,對於法律本質的探究一個重要的方向。法律哲學中的兩大陣營法實證論和自然法論者對於這個問題各給出了一套說明的方式:法實證論者認為,法律規則的有效性是來自於社會事實,根據這個社會中制定法律的相關事實,和不存在廢止該法律的相關事實兩者所組成;自然法論者則會認為,一個法律規則是有效的,在於這個規則滿足某些道德規則的證成。雷茲作為當代法實證論的重要學者,對於法律的有效性提出了一套說明:一個規則是有效的,在於這個規則具有其應有的規範結果;也就是說,可以成為其他人行為或是信念的理由。至於一個規則是法律上有效的,在於這個規則通過了一個社群中的法律系統中其他的規則組成的測試,也就是所謂「系統的有效性」。在這邊,雷茲認為,雖然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都有同樣的有效性,然而只有一個規則具有系統的有效性時,才具有法律的有效性。透過這種觀點,雷茲一方面希望調和兩種不同的有效性觀點,另一方面也希望支持他的法律哲學立場:法律的辨識和有效性是建立在社會事實之上。本文將討論雷茲這種對於法律的有效性說明是否成立,以及這種說明會面對到什麼反駁。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中正.黃頌竹]論文大綱 雷茲談法律與道德間的關係

在法理學理論中,法實證論(legal positivism)與自然法論(natural law theory)之間長久辯論的核心問題,是關於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自然法論者通常主張法律和道德間有必然的關聯,而法實證論者則否定這個主張,但雷茲(J. Raz)反對這個問題可以恰當標示出自然法論與法實證論間的差異。由於法律和道德間存在許多瑣碎不重要的必然關係,要能正確標示出兩個法理學立場間的爭議,就必須具體指出法律和道德間的某種重要關係是否具必然性。

雷茲關切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法律內容的辨識、法律是否存在、以及法律的有(validity)是否必須依賴道德命題或論證?二、人是否必然地有道德義務遵守法律?本文將先簡介雷茲如何從其以權威為基礎的法律觀(authority based conception of law)與其服務型的權威觀(service conception of authority)出發,同時對上述兩個問題給出否定的答案。接著,本文將提出一個思想實驗,說明根據雷茲以權威為基礎的法律觀和其服務型的權威觀固然可以支持他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無法支持他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最後,本文將試圖提供說法來解釋法律與道德間究竟有什麼重要的必然關係,是雷茲的法實證論恐怕無法解釋的。

參考文獻

Raz, J. (1979). The authority of la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z, J. (1994) Ethics in the public domain: Essays in the morality of law and politic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z, J. (2009). Between authority and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中正.陳立昇]論文大綱 關於德沃金正解論題的一個誤解


我國學者林立於其著作《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中,對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正解論題(the right answer thesis)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批判。然而正解論題的意指為何?林立將其描述為「Dworkin…堅稱美國的法律根本已發達到沒有漏洞的境界了,對任何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有規定一種特定的解答,即『唯一正解』」。並且因為「事實上既存法律的完備性,更使法官在實踐上也自然無造法的任何必要了」。這種說法相當使人震驚,因為它不僅表示並不存在所謂的「法律漏洞」,也蘊含著不再有制定新法或修改舊法以便提供法律規範的必要,但這樣子的詮釋是否真的符合德沃金的原意?筆者並不同意林立的主張,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
試著對德沃金的正解論題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以此解釋來反駁林立對於德沃金的質疑。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將重塑林立對於正解論題的詮釋;第二部分會透過對德沃金相關著作的回顧,提出一個更為貼近德沃金原意的詮釋,並反駁林立的質疑;最後,筆者擬透過台灣法律實務的運作方式,說明正解命題可能要面對的限制。 
  
參考文獻 

林立(2002)。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學林文化,二版。
李冠宜譯(2002)。Dworkin, R. 原著,《法律帝國》。時英,初版。 
Dworkin, R.(2006). Justice in Rob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清華.賴文]論文大綱 重繪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


身體圖式(Body Schema)的概念,最初由神經科學家Henry Head以及Gordon Morgan Holmes1911年所提出,之後在精神病學及心理學界廣泛被使用。至今,Body imageBody schema時常出現混用的狀況,兩者在意義上的區隔也是含糊的;但梅洛龐蒂傾向使用schema。原因在於,他想用該詞來顯示,我們在知覺身體時,也同時知覺到身體可以怎麼行動,或是身體的運動性。換句話說,他想以schema一詞,來捕捉身體行動能力之意義(Gallagher and Zahavi 2008, 146)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一書中,批評了兩個身體圖式的傳統定義(由生理學家和格式塔心理學所提出)
這兩派的主張,不僅會遭遇經驗上的反例(如幻肢現象),格式塔心理學的身體圖式,也被梅洛龐蒂抨擊,因為它們說得太少。在批判之後,他提出了另一種版本的身體圖式,說明了該種身體圖式具體內容為何,以及優勢何在
筆者將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分為以下三種功能:
1) 使得身體知覺和客觀空間知覺成為可能。
2) 讓知覺主體認知到方位概念。
3) 針對某項實際任務,身體圖式作為一種行動的視域(Horizon),組織和安排身體的各部份,藉以達成任務。
但是,梅洛龐蒂也主張,身體圖式之所以具有上述三種功能,其實是奠基在「意向弧」(Intentional arc)之上。意向弧能在每個現在(present)中,回顧過去和投射出未來。除了統合時間性之外,意向弧也具有聯想的功能,使得主體能經驗或設想到各個不同的世界(人文世界、物理世界、意識形態等)
近年來,由諾以(Alva Noë)等人所提出的行動知覺進路(Enactive approach)指出,我們是以感覺運動知識(Sensorimotor knowledge)為基礎,來知覺到客觀世界。知覺主體所具有的實踐性知識,知覺主體知道「自己行動跟知覺內容間的依賴關係」,以及要如何行動才能獲得關於知覺對象的訊息。
那麼此種進路,跟身體圖式的關聯性是什麼呢?筆者為什麼要讓行動知覺進路,與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進行對話?筆者在本篇文章當中,欲探討的重心,並不是主體「如何對外在對象有知覺」(例如眼前的杯子)。而是去說明,主體意圖要去知覺客觀世界及其中對象時,身體圖式一定包含著感覺運動知識;並且,梅洛龐蒂在「對身體圖式的知覺上」,他似乎說得不夠詳盡。筆者的看法是:在行動或是執行實際任務時,身體圖式並不必然會在知覺中顯現;只有在我關注(Attend)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圖式才會在知覺中顯現出來(而且也不必然是以整體來顯現)
最後,筆者斷言,知覺的基礎並不是身體圖式和感覺運動知識,而是意向弧。

參考文獻



Alva Noë(2004). Action in Perception.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Alva Noë(2008a). “Précis of Action in Perce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LXXVI No. 3.
Alva Noë(2008b). “Reply to Campbell, Martin, and Kell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LXXVI No. 3.
Alva Noë and Evan Thompson edited(2002). Vision and Mind.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John Campbell(2008). “Sensorimotor Knowledge and Naïve Realis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LXXVI No. 3.
M. G. F. Martin(2008) “Commentary on Action in Perce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LXXVI No. 3.
Maurice Merleau-Ponty(1962/199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1962.
Maurice Merleau-Ponty(1962b/1992b). “The Spatiality of one's own Body and Motili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Monika M. Langer(1989). “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tself and Motility”, Merleau-Ponty's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Sean Dorrance Kelly(2008). “Content and Constancy: phenomenology, psychology, and the content of perce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 LXXVI No. 3.
Shaun Gallagher and Dan Zahavi, Phenomenological Mind(2008).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 and Cognitive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